
在谈到朝鲜人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时,常常会被中国志愿军的光辉所掩盖,但事实上,这支军队在战争初期也有过显著的成就。让我们从它的成立背景开始说起。
朝鲜人民军正式成立于1948年2月8日,当时朝鲜半岛刚刚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,北方得到了苏联的支持,帮助组建了这支武装力量。
初期规模虽然不大,仅有两个师和一个独立旅,总共约数万人。但到了1949年,情况发生了变化,中国人民解放军移交了三个朝鲜族师给朝鲜,分别是第164师、第166师和第156师,这些师被改编为人民军的第5师、第6师和第4师。
展开剩余76%这次调动极大地增强了朝鲜人民军的实力,总兵力达到了大约13万人左右,并且装备了苏联援助的重型武器,如T-34坦克、122毫米榴弹炮等。
战争爆发前,人民军持续扩充,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时,兵力已接近20万人。他们的编制采用苏式风格,一个师团相当于我国的师级单位,拥有1.1万到1.2万名士兵。每个师团下辖三个步兵团、一个炮兵团,以及工兵、通信等辅助单位。装备方面十分可观,每个师团拥有12门122毫米榴弹炮、36门76毫米加农炮、12门SU-76自行火炮,这些都是来自苏联的装备,火力十分强大。此外,团级装备还包括18门120毫米迫击炮、81门82毫米迫击炮、108门60毫米迫击炮,以及42门45毫米反坦克炮。坦克方面,全军拥有150辆T-34/85中型坦克,空军和海军也有相应的战斗飞机和军舰。与此相比,当时的韩国国军兵力仅有9.8万人,主要装备为美式轻武器,缺乏坦克和重炮,因此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。
战争初期,人民军从三八线南下,仅仅几天时间就占领了汉城,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攻占了大田,最终将联合国军逼退至釜山防线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们歼灭了超过7万名韩国军人和6000多名美军,自身也付出了约5万人伤亡的代价。尽管表现令人印象深刻,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。人民军的战术主要依赖于正面突破和大规模集团战,依靠火力和人数优势,对抗韩国这样的治安部队效果显著,但面对美军则处于劣势。美军拥有空中支援和机械化机动的能力,而人民军则缺乏足够的防空武器和后勤保障。1950年9月15日,美军在仁川登陆,切断了人民军的补给线,部队开始溃退,并最终退守到鸭绿江边。人民军的兵力从20万锐减至4万,损失惨重。
这时,中国志愿军介入了战争,于1950年10月19日开始从鸭绿江过境。志愿军最初由13兵团的38军、39军、40军和42军组成,总兵力约为25万,后来增至190万。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装备情况。志愿军一个军大约有4.9万人,以38军为例,他们的轻武器包括1.1万支日式步枪、3000支冲锋枪、1300挺机枪。炮兵装备仅有36门75毫米山炮、24门重迫击炮、84门81毫米迫击炮和360门60毫米迫击炮,相较之下,重武器相对较少。与人民军每个师团60门重炮和大量迫击炮的火力密度相比,志愿军的一个军显然处于劣势。简单来说,人民军一个师团的装备水平几乎能与志愿军的三个师的火力相匹敌,这主要因为志愿军的师团平均来看,重炮和迫击炮的数量远远不及人民军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志愿军最初的装备属于“万国牌”,混合了日式和美式装备,缺乏统一的弹药供应。直到1951年后,苏联的援助逐步到位,但即便到了1952年,一个师的装备也只有12门山炮、12门92式步兵炮、24门无后坐力炮、72挺重机枪和280挺轻机枪。防空能力有所加强,但整体仍偏轻型化。直到1953年,少数部队如16军才全面实现苏联装备标准,拥有24辆坦克、12门122毫米榴弹炮、12门76毫米山炮、12门76毫米野炮,以及一个装甲团。尽管如此,整体看来,志愿军的100多万兵力平均下来,装备仍然远远不及战前的人民军水平。人民军始终采用苏联装备标准,火炮口径大、数量多,射击能力强大。
然而,良好的装备并不等同于强大的战斗力。人民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只能算是二流,主要原因在于战术和军事素养方面的问题。他们的军官多数来自中国抗日战争或苏联军队,虽然具备一定经验,但多数是针对游击战或国内防卫战的经验。指挥过于教条化,倾向于采用中央突
发布于:天津市全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